欢迎来到四川省制冷学会会议平台
选项中有 20 条记录 :
  • 论文专题

    会议主要议题 · 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技术 · 储能技术及其在人工环境调控中的应用 · 人工环境保障系统能效提升技术 · 人工环境能源需求及预测 · 人工环境模拟、优化与控制技术 · 人工环境空气品质和舒适性研究 · 绿色建筑与低碳城镇规划与设计

    2021/4/7 14:34:50

  • 学术新人奖2021

    国际期刊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EBE)面向期刊作者(任意作者身份均可)设立学术新人奖,并委托第二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组委会组织评审及颁奖。欢迎广大青年才俊积极申请。 申请条件:申请者为国际期刊EBE文章作者(任意作者身份均可,包括在审文章)。EBE优秀青年学者3名,EBE优秀青年学者提名奖3名,限博士毕业8年内的青年学者(答辩日至申请截止日为计算周期);EBE优秀博士研究生奖3名,EBE优秀博士生提名奖3名,限申请截止日尚未答辩的学生。奖励方式: (1)EBE优秀青年学者奖3名,组委会为获奖者现场颁发证书和现金奖励2万元/人。 (2)EBE优秀青年学者提名奖3名,组委会为提名奖获得者现场颁发证书和纪念品。 (3)EBE优秀博士研究生奖3名,组委会为获奖者现场颁发证书和现金奖励1万元/人。 (4)EBE优秀博士研究生提名奖3名,组委会为提名奖获得者现场颁发证书和纪念品。 申请截止日期:2021年5月10日。所有申请者应于5月10日前完成投稿,否则申请无效。 请申请人在申请截止日前将申请表及证明材料(含论文全文、专利证书、奖励证明等)发送至会议邮箱cebe2021@vip.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EBE学术新人奖+青年学者/博士研究生+姓名”。附件1: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 国际期刊青年学者奖项申请表附件2: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 国际期刊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奖项申请表

    2021/4/7 15:07:56

  • 嘉宾简介

    大会报告嘉宾(按姓名拼音顺序排序) 知名专家 会议特邀嘉宾(按姓名拼音顺序排序)

    2020/6/29 15:20:17

  • 会议报道

    第一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于2019年7月20-22日在中国成都金牛宾馆成功举行。本次学术会议以建立全球华人合作和创新交流平台为宗旨,主要分享清洁能源利用、人工环境能效提升及环境品质改善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就相关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会议从筹备到召开历时10个月,由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以及英国赫尔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制冷学会指导,四川省制冷学会承办。袁艳平教授为大会主席,代彦军教授、翟志强教授、赵旭东教授为大会共同主席。 Energy、Renewable Energy、Solar Energy、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四本高影响因子期刊开设会议虚拟特刊,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Building Simulation、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Underground Space四本国际期刊给予了大力支持。会议共设置包括4位院士报告的403个学术报告、30场专题研讨会、10个口头报告分会场、6个海报展示分会场,收到1083篇海内外论文摘要投稿。来自全球205个单位、1057名参会代表共同呈现了一场属于全球能源与人工环境领域华人学者的学术盛宴! 会议开幕式于7月20日上午隆重举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翟志强教授作为大会共同主席主持了开幕式。 大会共同主席、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翟志强教授主持开幕式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教授、国际建筑物理协会主席张建舜教授、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主编Fariborz Haghighat教授、大会指导单位中国制冷学会荆华乾副秘书长、四川省制冷学会理事长雷波教授分别作了大会致辞。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教授国际建筑物理协会主席张建舜教授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主编Fariborz Haghighat教授中国制冷学会副秘书长荆华乾先生 四川省制冷学会理事长、西南交通大学雷波教授 开幕式上还播放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的视频贺词。江院士提到,在行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召开能源与人工环境中文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将大会持续办下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 江亿教授视频贺词 开幕式最后,大会主席、西南交通大学袁艳平教授以能源与人工环境:中文国际会议、国际期刊、暑期学校为题,汇报了整个会议的筹备情况。会议对办会形式进行了尝试和创新,采用“会议语言为中文”、“国际会议-国际期刊-暑期学校”三位一体及“高影响因子合作国际期刊边投边审的收稿模式”等新的办会模式。报告的最后,特别感谢了会议从筹备到举办过程中各方给予的大力支持,希望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能发挥积极作用,聚集全球华人精英,为行业开启一个新的学术交流大门。 大会主席、西南交通大学 袁艳平教授汇报会议筹备情况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一项特殊的仪式,为国际期刊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华人编委颁发证书。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期刊(ISSN:2666-1233)由西南交通大学创办,袁艳平教授和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Fariborz Haghighat教授担任共同主编,该期刊旨在展示和分享人工环境清洁能源利用、能效提升、室内空气品质改善等方面的最新原创成果,特别是交通建筑、交通系统能源供应及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 国际期刊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主编颁发华人编委证书 华人编委证书的颁发,为大会正式拉开了序幕。大会历时三天,其中包含11个大会特邀报告。7月20日上午的大会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代彦军教授和英国赫尔大学赵旭东教授主持。大会邀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授作了题为《数值风洞及大气边界层流动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的报告、清华大学李先庭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利用自然能源降低空调供热系统负荷与能耗》、美国雪城大学张建舜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智能建造环境系统研究和开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授清华大学李先庭教授 美国雪城大学张建舜教授 7月21日上半场的大会报告由清华大学朱颖心教授和英国伯明翰大学丁玉龙教授主持。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猛研究员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浚教授以《环境模拟技术发展》为题开展了报告,香港理工大学牛建磊教授就《城市热环境:设计目标及模拟方法》展开了报告,美的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夏伦熹博士分享了《高效绿色供热》研究。天津大学陈冠益教授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柳教授主持了下半场的大会报告。香港理工大学杨洪兴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王清勤院长分别作了题为《大型风力发电场风机尾流与风场优化的研究》、《采用除湿蒸发器与冷凝器的高效热泵:原理及应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要点》的精彩大会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猛研究员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浚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牛建磊教授美的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夏伦熹博士香港理工大学杨洪兴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王清勤院长 22日下午的大会报告是由香港理工大学杨洪兴教授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怡教授主持,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青岛理工大学/日本北九州大学高伟俊教授开展了题为《健康住宅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教授以《太阳能热利用及储热技术的一些研究进展》为题,深入浅出的分享了团队科研进展。11个大会特邀报告涵盖了能源与人工环境研究热点与最新科研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学术交流之旅。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青岛理工大学/日本北九州大学高伟俊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教授 会期三天除了精彩绝伦的大会报告,还有涵盖人体热舒适、空调能效提升技术、建筑内外环境微气候和污染物传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人工环境中的应用、城市与建筑系统模拟仿真、运载器人工环境、建筑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相变储能技术和建筑/城市通风等30多个研究方向的分会场主题报告及论坛、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学术新人奖评审。 研讨会分会场口头报告分会场 海报分会场 总工论坛分会场 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学术新人奖评审现场 暖通空调在线作为大会合作媒体,董丽萍主编分别采访了西南交通大学袁艳平教授等4位大会主席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怡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丁玉龙教授等7位专家学者,精彩内容详见暖通空调在线开辟的大会专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王怡教授接受采访英国伯明翰大学丁玉龙教授接受采访 第一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不仅让代表们享用了一场饕餮学术盛宴,组委会还携手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为海内外华人精英们带来了一场美食之旅。“天加之夜—欢迎晚宴”再次展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多彩,更有美妙的歌声及精彩的节目为晚宴助兴,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把酒言欢、共叙友情的美妙夜晚。 天加之夜—欢迎晚宴 晚宴现场 2019年7月22日下午4点会议闭幕式正式举行。闭幕式由大会主席、西南交通大学袁艳平教授主持,大会共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代彦军教授做会议总结,他回顾了大会三天的整体概况,并对为大会作出鼎力支持的各方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大会共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代彦军做会议总结报告 随后举行了针对青年学生与学者的奖项颁发,分别颁发了建侯暑期学校结业证书、优秀口头报告奖、优秀海报奖、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学术新人奖,会议奖项的颁发彰显了大会对在能源与人工环境学科发展中勇于创新、勤奋努力的青年学者的鼓励。 两位院士颁发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学术新人奖 闭幕式尾声,组委会特别邀请艺术家现场用沙画演绎了会议盛会及愿景,表达了能源与人工环境学界华人愿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发挥华人学者的积极作用,努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共同促进行业发展的心声。 主题沙画表演 最后,由四位会议主席上台发表致谢感言,西南交通大学袁艳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代彦军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翟志强教授、英国赫尔大学赵旭东教授分别发表了感谢及期望,赵旭东教授用八个字评价本次大会:“精彩绝伦,难以忘怀”,相信也表达了与会者共同的心声。最后四位主席相拥在一起,将凝聚的力量传递给与会者,也表达了他们与大家的依依不舍之情。他们付出的艰辛和心血,得到了业界学者们的赞誉,第一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在经久不息的鼓掌声中落下帷幕。 全球205个单位、1057名参会代表、4位院士报告、海内外1083篇论文摘要投稿、403个报告、30场专题研讨会、10个口头报告分会场、 6个海报展示分会场,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千人中文国际学术会议从无到有的心路历程。袁艳平教授团队及50名学生志愿者,为大会提供了事无巨细、周到贴心的服务,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高度赞扬与肯定。更有代表们为会议作诗、写感,让整场会议充满浓浓情谊。 我们共同期待,2021年第二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成都再见! 撰稿:董丽萍/眭洋摄影:张楠审核:曹晓玲更多会议花絮,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大会电子相册 特别鸣谢 支持媒体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能源与人工环境”

    2021/4/7 17:06:39

  • 分会场-专题研讨 (持续更新中...)

    点击获取 会场安排一览表(初步)分会场1-城市热岛与城市污染物传播模拟方法 分会场2-低碳与健康城市的模拟与分析 分会场主席:明廷臻 武汉理工大学 分会场主席:张伟荣 北京工业大学 王良柱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 张建舜 雪城大学分会场3-低碳与绿色建筑技术 分会场4-地源热泵技术 分会场主席:姜益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分会场主席:杨卫波 扬州大学 孙勇军 香港城市大学 马贞俊 伍伦贡大学分会场5-辐射供冷供暖 分会场6-高速运载器中的能量传输与环境控制问题 分会场主席:李念平 湖南大学 分会场主席:杜雁霞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房 磊 丹麦技术大学 张浩然 日本东京大学 分会场7-高性能储热材料 分会场8-建成环境设计 分会场主席:张正国 华南理工大学 分会场主席:曹世杰 东南大学 丁文进 德国宇航中心 胡 明 马里兰大学 分会场9-节能干燥技术 分会场10-交通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途径 分会场主席:张振涛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分会场主席:刘晓华 清华大学 吴宏伟 赫特福德大学 秦孟昊 丹麦科技大学分会场11-基于深空冷源和太阳热源的建筑 分会场12-基于相变储热的建筑低碳供能 节能低碳技术 分会场主席:赵东亮 东南大学 分会场主席:吕石磊 天津大学 谭 刚 怀俄明大学 曹广宇 挪威科技大学分会场13-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中的人工智能 分会场14-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蓄热 与数据挖掘 分会场主席:徐新华 华中科技大学 分会场主席:雷勇刚 太原理工大学 文 津 德雷塞尔大学 马 林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分会场15-建筑冷热源系统优化 分会场16-建筑能效模拟及优化 分会场主席:张小松 东南大学 分会场主席:龙恩深 四川大学 左旺达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李 晶 英国赫尔大学 分会场17-建筑人行为对建筑性能影响 分会场18-建筑室内外环境人员行为监测分析 分会场主席:刘俊杰 天津大学 分会场主席:杨 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魏 绅 伦敦大学学院 董 冰 雪城大学分会场19-建筑调适与智慧运维技术 分会场20-建筑性能模拟模型校验与验证 ——方法与实际应用 分会场主席:逄秀锋 北京工业大学 分会场主席:潘毅群 同济大学 宋 莉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 Adrian Chong 新加坡国立大学分会场21-建筑与城市用能系统优化 分会场22-建筑综合能源与需求侧管理 分会场主席:白 莉 吉林建筑大学 分会场主席:田 喆 天津大学 折晓会 伯明翰大学 张行星 瑞典达拉那大学分会场23-区域能源预测与规划 分会场24-人工环境营造中的热质传递 分会场主席:田 玮 天津科技大学 分会场主席:李舒红 东南大学 陈 曦 香港公开大学 吴春飞 英国贝法女王大学分会场25-人体热舒适 分会场26-数据冷却中心 分会场主席:连之伟 上海交通大学 分会场主席:张 泉 湖南大学 张 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吕晓姝 香港城市大学分会场27-室内通风空气质量测评与控制 分会场28-室外微气候与热舒适 分会场主席:孔祥飞 河北工业大学 分会场主席:刘 京 哈尔滨工业大学 林 章 香港城市大学 牛建磊 香港理工大学分会场29-双碳背景下的建筑微环境气候 分会场30-通风与室内空气品质 分会场主席:李峥嵘 同济大学 分会场主席:邓启红 中南大学 冯 威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韩 俊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分会场31-特殊情形下的人体热感觉与热舒适 分会场32-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 分会场主席:胡松涛 青岛理工大学 分会场主席:王登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金 权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樊建华 丹麦技术大学 分会场33-太阳能主被动利用技术 分会场34-碳中和战略下的低品位能源利用新技术 分会场主席:王随林 北京建筑大学 分会场主席:徐心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李桂强 赫尔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吕 琳 香港理工大学 分会场35-新冠病毒室内传播特征与工程防护 分会场36-先进建筑围护结构 分会场主席:钱 华 东南大学 分会场主席:彭晋卿 湖南大学 翟志强 科罗拉多州伯德分校 吴雨朋 诺丁汉大学分会场37-需求导向健康人居环境 分会场38-蒸发冷却技术 分会场主席:陈 滨 大连理工大学 分会场主席:赵旭东 赫尔大学 付长峰 西伦敦大学 黄 翔 西安工程大学分会场39-总工论坛 分会场40-自然能源供冷供热及建筑结构热活性化 分会场主席:戎向阳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分会场主席:李先庭 清华大学 邹秋生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郭海新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汇报须知:(1)会议语言为中文。(2)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大会报告采用线上会议+线上同步直播模式,分会场报告采用线下会议+网络视频连线模式。(3)邀请报告时间为每人15-20 min,普通报告时间为每人12-15 min,口头报告时间为每人10-12 min,俱正厅汇报的PPT比例为16:9,其他分会场PPT比例为4:3。

    2021/7/14 9:10:04

  • 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 国际期刊

    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EBE)国际期刊(ISSN: 2666-1233)由西南交通大学创办,袁艳平教授和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外专局海外名师Fariborz Haghighat教授担任共同主编。 期刊旨在展示和分享人工环境清洁能源利用、能效提升、品质改善等的最新原创成果,特别是交通建筑(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等)、交通系统(飞机、高铁、地铁等)能源供应及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 更多期刊相关信息请登录期刊网站: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ergy-and-Built-Environment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EBE期刊网站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期刊 | 国际会议 | 暑期学校

    2021/4/7 16:17:57

  • 投稿指南

    本届会议将遴选180篇英文论文推荐至以下期刊虚拟特刊(VSI, Virtual Special Issue)发表:(1)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IF 6.984)(2)Renewable Energy(IF 6.274)(3)Energy(IF 6.082)(4)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IF 5.268)(5)Energy and Buildings (IF 4.867)(6)Building Simulation(IF 2.472)(7)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IF 1.927) 点击进入投稿系统1. 投稿流程2. 注意事项及说明①请严格按照会议投稿流程,否则不予受理。②投稿摘要请采用中文撰写,300~500字,模板详见附件。③原则上中文全文推荐至中文期刊,英文全文推荐至英文期刊。④每本虚拟特刊的收稿范围及接收投稿时间以组委会通知为准。⑤虚拟特刊不是增刊,仍是正刊的一种。⑥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Renewable Energy、Energy、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Energy and Buildings、 Building Simulation 会议虚拟特刊的发表均不收出版费用和其他任何费用。⑦根据期刊编辑部要求,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期刊虚拟特刊由编辑部收取版面费。⑧所有论文的发表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⑨稿件随投随审,每月15日发送会议摘要录用通知至作者邮箱,全文初审不超过1个月。 附件:摘要模板点击进入投稿系统

    2021/4/7 17:13:24

  • 学术新人奖2019

    1、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1)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获奖者 苏博生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王其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 胜 香港城市大学颁奖嘉宾-EBE主编Fariborz Haghighat(左一) (2)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纪念奖 何宝杰 新南威尔士大学 赵 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范 满 天津大学颁奖嘉宾-EBE主编Fariborz Haghighat(左一) 2、优秀青年学者(1)优秀青年学者获奖者 赵东亮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马 涛 上海交通大学 吴 伟 香港城市大学颁奖嘉宾-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伟俊(左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右一) (2)优秀青年学者纪念奖 钱苏昕 西安交通大学 张行星 瑞典达拉那大学 韩永明 北京化工大学颁奖嘉宾-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伟俊(左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右一)

    2021/4/7 15:35:47

  • 组织机构

    大会主席西南交通大学袁艳平教授 共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代彦军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翟志强教授英国赫尔大学赵旭东教授 顾问委员会(按姓名拼音顺序)英国伯明翰大学丁玉龙教授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日本北九州大学高伟俊教授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李玉国教授 Indoor Air主编香港理工大学牛建磊教授 Energy and Buildings主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王 浚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 长江学者,Energy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吴硕贤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徐 伟研究员 全国工程勘探设计大师美国雪城大学张建舜教授 国际建筑物理协会主席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赵 丹教授 新西兰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朱颖心教授 教指委主任 学术委员会(按姓名拼音顺序)吉林建筑大学白 莉挪威科技大学曹广宇北京工业大学陈 超天津商业大学陈冠益中南大学邓启红重庆大学杜春兰大连理工大学端木琳丹麦科技大学樊建华沈阳建筑大学冯国会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冯 雅浙江大学葛 坚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洪天真青岛理工大学胡松涛西安工程大学黄 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季 杰东华大学亢燕铭重庆大学李百战英国利兹大学李 慷湖南大学李念平清华大学李先庭上海交通大学连之伟天津大学刘俊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艳峰四川大学龙恩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罗灵爱华南理工大学孟庆林武汉理工大学明廷臻中国科学院大学倪明玖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戎向阳哈尔滨工业大学孙 澄东华大学沈恒根西南交通大学沈中伟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唐志共南华大学王汉青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王良柱新加坡国立大学王启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王清勤西安交通大学王秋旺北京建筑大学王随林香港理工大学王盛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 怡东南大学 肖 睿 重庆大学肖益民 华中科技大学徐新华英国诺丁汉大学阎玉英香港理工大学杨洪兴哈尔滨工业大学姚 杨华南理工大学 张立志东南大学张小松同济大学张 旭清华大学 张寅平华南理工大学张正国广州大学 周孝清天津大学朱 能

    2021/7/13 15:13:45

  • 投稿格式

    投稿摘要要求中文撰写,300—500字,摘要投稿格式见附件。附件:摘要模板点击进入投稿系统

    2021/4/7 16:59:12

  • 分会场-口头报告(持续更新中...)

    点击获取 会场安排一览表(初步)分会场1-高性能材料制备与改进 分会场2-环控系统与装置的模拟仿真 分会场主席:于 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分会场主席:王汉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谢静超 北京工业大学 仇中柱 上海电力大学分会场3-环控系统与装置的模拟仿真2 分会场4-建筑通风与室内污染物控制 分会场主席:卢 军 重庆大学 分会场主席:高乃平 同济大学 毕海权 西南交通大学 肖益民 重庆大学 分会场5-空调系统性能优化 分会场6-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分会场主席:余南阳 西南交通大学 分会场主席:何 伟 合肥工业大学 黄凯良 沈阳建筑大学 孙亮亮 西南交通大学 分会场7-人工环境与装置中的热质传递 分会场8-先进冷热源技术 分会场主席:崔 萍 山东建筑大学 分会场主席:陈金华 重庆大学 周孝清 广州大学 丁云飞 广州大学汇报须知:(1)会议语言为中文。(2)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大会报告采用线上会议+线上同步直播模式,分会场报告采用线下会议+网络视频连线模式。(3)邀请报告时间为每人15-20 min,普通报告时间为每人12-15 min,口头报告时间为每人10-12 min,俱正厅汇报的PPT比例为16:9,其他分会场PPT比例为4:3。

    2021/7/5 16:25:51

  • 分会场—海报展示

    点击获取 会场安排一览表(初步)

    2021/6/23 8:48:56

  • 分会场优秀报告人名单

    1、优秀口头报告奖获奖者 吴海峰 重庆大学 郑佳怡 南京理工大学 兰 博 天津大学 李双俊 天津大学 林 垚 香港理工大学 王赫宇 同济大学 蔡皖龙 西安交通大学 余本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冯壮波 广州大学 季文慧 西南交通大学 颁奖嘉宾-大会共同主席代彦军(左一)、赵旭东(右一)2、优秀海报获奖者 陈道川 上海交通大学 刘子初 北京工业大学 金超强 重庆大学 郭 睿 丹麦奥尔堡大学 吴永佳 武汉理工大学 沈永亮 北京理工大学 颁奖嘉宾-长江学者王怡(左一),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杨洪兴(右一)

    2021/4/7 15:36:25

  • 酒店及交通信息

    金牛宾馆(会议酒店)地址:成都市 金牛区 金泉路2号电话:86 028-87306666 028-87306001 好逸舒泊酒店 (成都迎宾店)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迎宾大道123号(距离金牛宾馆约800米)电话:+86 18190879551(张璐)【预订时报“华人会议”享受会议优惠价:标间是248元/间/晚;单间268元/间/晚 (均含早餐)】 交通信息指南【点击查看:成都市内到达金牛宾馆及好逸舒泊酒店的详细指南】成都东站:金牛宾馆:地铁耗时约1h,单程票价6元;打车27km,车费约52元。好逸舒泊酒店:地铁耗时约55min,单程票价6元;打车26km,车费约50元。成都南站:金牛宾馆:地铁耗时约50min,单程票价5元;打车22km,车费约48元。好逸舒泊酒店:地铁耗时约45min,单程票价5元;打车21km,车费约46元。成都站:金牛宾馆:地铁耗时约40min,单程票价4元;打车9km,车费约20元。好逸舒泊酒店:地铁耗时约35min,单程票价4元;打车8km,车费约18元。双流国际机场:金牛宾馆:地铁耗时约1h 5min,单程票价6元;打车27km,车费约56元。好逸舒泊酒店:地铁耗时约55min,单程票价6元。打车26km,车费约54元。天府国际机场:金牛宾馆:地铁耗时约1h 50min,单程票价11元;打车76km,车费约170元。好逸舒泊酒店:地铁耗时约1h 50min,单程票价11元。打车75km,车费约54元。

    2021/7/12 11:51:07

  • 大会照片下载

    识别二维码,进入电子相册,回顾大会照片

    2021/4/7 14:35:01

  • 论文摘要集

    第一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会议论文摘要集下载: 下载

    2021/5/12 16:38:54

  • 学术日程

    正在建设中...

    2021/6/18 9:36:14

  • 参会注册

    参会形式注册类型2021年5月15日前(含15日)2021年6月15日前(含15日)2021年6月15日后及现场缴费线下参会论文作者学生代表1600人民币/人2100人民币/人2600人民币/人线下参会其他代表2200人民币/人2700人民币/人3200人民币/人非论文作者2400人民币/人2900人民币/人3400人民币/人学术委员会专家1800人民币/人线上参会\500人民币/人 注册缴费:1. 2021年7月16日前请选择会议网站(www.cebe2021.com)注册缴费;7月16日当天及会议期间为现场缴费。2. 中国大陆参会者支持支付宝、微信在线支付以及线下银行汇款;非中国大陆参会者仅支持网站在线支付;现场注册缴费支持POS机刷卡、现金、支付宝及微信。注册优惠:1. ISEBE国际学会会员享受会议优惠价:提前注册且线下参会,享受200元/人优惠。ISEBE国际学会面向所有华人会议参会者限时开通各类会员免费注册通道,会员注册请登陆学会官网:www.isoebe.org。2. 针对团队在线注册,实行学生注册费优惠政策:同一学校学生10人及以上9折优惠;现场缴费不享受折扣优惠。温馨提示:1. 已推荐至国际期刊特刊,且处于在审或接收状态的论文,要求每篇文章至少有1位作者注册参会。注册参会不代表文章一定会被接受。2. 注册费发票为普通增值税电子发票。3. 由于金牛宾馆会议用房紧张,参会者注册成功后方能预订。好逸舒泊酒店为会议合作酒店,参会者可自行与酒店联系,报“华人会议”享受会议协议价。详情请见会议网站。 团队参会注册 个人参会注册

    2021/4/16 10:38:44

  • 联系我们

    大会报告 / 海外华人联系联系人:曹晓玲 13880676231分会场报告联系人:蒋福建 13816310775 邓梦思 13990616142会议注册 / 酒店预订联系人:周锦志 13183812635高校招聘联系人:孙亮亮 13880421637ISEBE国际学会注册联系人:吴 聃 18980626111线上会议联系人:邵雪峰 15922576185摘要/全文审核联系人:张 楠 15881198172 赵 娟 13720606092会议网站联系人:牛纪强 15828136028学术新人奖联系人:季文慧 15923238135创新产品展览/展示联系人:钟 巍 13980783336 合作/媒体联系人:许 文 13880358038会议报销联系人:傅莉萍 18980976468

    2021/4/8 11:44:10

  • 会议概况

    由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赫尔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1年7月16日—19日在中国成都举行。本次会议旨在建设世界华人合作创新交流平台,分享海内外华人在清洁能源利用、人工环境能效提升及环境品质改善等方向的最新成果,加强世界华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海外优秀华人的引进,发现和扶持学术新秀。本次会议语言为中文,诚挚欢迎相关领域华人踊跃投稿并到会交流!

    2021/7/13 15:06:54

2021 Copyright 第二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点点会议学术会议云平台